「癌因性疲憊」(CRF)是臨床上患者最常見也最困擾的症狀之一,對於患者的心理、身體及生活品質,都潛藏著極大的衝擊,成為治療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。(資料照,記者王俊忠攝)
〔記者吳亮儀/台北報導〕50歲的乳癌患者陳媽媽(化名)近日發現走路容易喘、很容易沒力,檢查發現原先的早期乳癌已轉移至肺部,雖然她抗癌意志堅定,卻一度被化療引起的疲憊不適所擊敗,抽血數值常低於標準而遭治療「退貨」,被迫拖長間距。
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表示,乳癌治療通常為綜合性,依乳癌分型、臨床分期及患者全身性評估結果,研訂全方位客製化治療計畫;全身性的化學治療,是乳癌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,利用化學藥物,毒殺全身分裂快速的細胞或抑制其發育,當中包含了癌細胞及正常細胞。
化療伴隨的副作用常是患者最恐懼的部分,患者也會因未知的恐懼選擇逃避治療或尋求偏方。林金瑤強調,其實有很多方法能加以預防或改善,其中「癌因性疲憊」(CRF)是臨床上患者最常見也最困擾的症狀之一,對於患者的心理、身體及生活品質,都潛藏著極大的衝擊,成為治療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。
癌症病患常因治療過程引發「癌疲憊」。(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)
癌因性疲憊的成因包括治療、生理、情緒或認知等多方面,感受到與活動不成比例的疲憊或體力耗竭,且超過九成的癌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癌因性疲憊。林金瑤指出,衛福部於今年3月核准癌因性疲憊症納入健保給付適應症,希望藉由治療藥物減輕療程中的疲憊不適感,進而增加治療順從性以及提升完治率。
林金瑤表示,轉移性的癌症其緩和治療屬於長期抗戰,治療愈久,身體累積的副作用也愈嚴重,生心理都會受到挑戰;他建議,當患者出現「睡覺無法緩解」的疲憊時,便應主動諮詢醫護人員,針對疲憊狀況進行因應及改善。
在治療期間要學習「當貴婦」,放下工作與家務,除了維持體力而做的運動,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,並適時加入其他資源,如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藥物,讓治療不再被「退貨」,順利且按時的的接受治療,讓療效最大化。
癌症病患常因治療過程引發「癌疲憊」。(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)
癌症病患常因治療過程引發「癌疲憊」。(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)
癌症病患常因治療過程引發「癌疲憊」。(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)
原文出處:《自由時報》50歲癌友堅強抗癌 卻因癌疲憊屢遭治療「退貨」